关中民居历史悠久,目前在各城镇中还保存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。其中西安、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尤具有代表性。无论在土地利用、平面布局、空间处理及内部装修等方面都不失为这方面的范例。关中民居一般都具有平面布局紧凑、用地经济、选材与建造质量严格、室内外空间处理灵活、以及装饰艺术水平较高等特点,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。迄今该地区一些新建的民居,在平面布局、空间处理及建筑造型等方面,不少还保留着传统民居的风格和特点。

关中民居典型平面 关中民居虽然具有自己的地方风格和特点,但其平面关系与空间组织仍属于中国传统院落式的民居模式。它的主要布局特点是多沿纵轴布置房屋,以厅堂层层组织院落,向纵深发展的狭长平面布置形式。 归纳起来,关中民居的平面模式有:独院式、纵向多进式、横向联院式、以及纵横交错的大型宅院。 1.1 独院式平面 这是关中常用的民居平面布局形式,这类布局多沿用地四周布置房间,由前向后,依次是门房、庭院、正房和后院。为了多争取使用空间,在庭院两侧布置两栋单坡顶的厦房(在关中地区把厢房称作厦房),组成四合院。这种独院式的用地面宽多为8米至10米,进深约20米,比较窄长,其布局特点是占地少、面积利用充分。 门房用途比较多,可以作居室、书房、会客或贮藏等用。两边厢房一般供晚辈居住、厨房或作为贮藏等用。正房是这类住宅的主体建筑,正房的建筑形式,多为我国传统的一明两暗的布局,明间供会客、起居及庆典之用,两暗房间是主人及长辈的住房。后院用于饲养及厕所等杂用。 门房和正房的开间多为3米左右,个别的也有加大中间开间的作法。进深一般为5~7米,厦房的开间和进深按地形要求,变化较大,一般情况下,开间多为3米左右,进深在独院式平面中也多为3米左右,这种作法,与正房开间统一,平面布置显得整齐独院式平面布局,不仅可以单独使用,还可以用它组成多进式或联院式的多种平面。因此,这种独院式平面已成为关中地区民居的基本布局形式。 1.2 纵向多进式平面

韩城党宅院落平面图 这种布局是由独院式平面沿纵深方向重复组合而成。关中地势平坦,城镇街道平直,民居宅院多沿巷道两侧布置,宅门争取面街,很少考虑方位朝向。关中地区地少人多,宅基划分多以十米左右的三开间面宽居多,因此形成窄门面,大进深的宅基。其平面布局只能向纵深发展,

韩城党宅院落剖面图 形成了层层厅堂院落组成的序列空间。这种平面布置,各厅堂院落的功能比较明确,简洁适用,空间灵活,减少路网密度,节省用地,增加住户的私密性和安静的要求。 纵向多进式布局的厅堂院落的层次虽不尽一致,但是多数以二、三进式为主。这种平面的一般处理方法,多以前庭、内院组织各类房屋,最后部分是服务性的后院。 前庭:是大门进入宅院的过渡空间,具有外向性,它由门庭、厦房和过厅围合组成,供接待、婚丧、庆典及家人团聚之用。因此对前庭的处理,无论是平面形式,空间联系,装修和绿化栽植,都有较高的使用和观赏要求。前庭的布局一般有四合院、三合院和两合院几种形式。 内院:位置多在过厅的后面,这是家庭内部起居、生活使用的空间,一般宾客不进入内院。由于它处在宅院的后部,便于保持安静和独立的特点,内院的布置形式多为四合院。

三原某宅院平面图 后院:设在宅院的最后部分,其大小不一,供生活服务之用,后院内一般设有厕所,并作为饲养、贮藏及种植蔬菜果木等。后院在关中地区民居中不能算一进庭院。 关中民居中的三进式平面,是在二进式平面中增加一层退厅,所形成的平面布局。退厅供招待亲友之用,为了使用方便,其位置都紧联过厅布置。 1.3 横向联院式平面 是将几个多进式宅院,用数道墙门横向联通,为独户使用的民居类型。横向联院式宅院的各院之间,仍用高墙分隔,各院都设有独立的对外出入口,因而使各院仍保持有独立的多进式宅院的特点。各院之间的联系有通道门相通,这种布局都有正院和偏院之分。 正院:多居中布置,一般都具有建筑物尺度高大,庭院宽敞,建筑材料和建造质量高以及装修精致等特点。正院具有主人起居,接待宾客等功能要求。 偏院:居正院之侧,多为晚辈和家人生活居住的场所,其布置较灵活,院内设有居室、餐厅、厨房及花厅等用房。有的偏院布置,是比较丰富、灵活的,在花厅前后设有廊、亭、山石花草及各种树木,以美化庭院。也有在偏院内开辟宅内花园的。 1.4 大型民宅 关中地区大型民宅,用地面积多,建筑规模大,多为昔日的高官、富户所有。这种布局是由几个甚至十几个多进式宅院联片组合而成。其规模不尽一致,多者有十余院相联通为一户。 1.5 传统农村住宅 传统农村住宅的平面,一般都比较简洁明了,多数是厦房为主,房屋类型少,经济、适用,而且布局灵活自由。其平面布局基本上也属于关中窄院的传统形式。
|